1944年,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时,随身携带了一款M1卡宾枪。这是一款二战名枪,虽
1944年,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时,随身携带了一款M1卡宾枪。这是一款二战名枪,虽然性能并不是最厉害的,但对于极度缺乏自动火力的八路军来说,非常令人眼馋。1944年7月,一架美军的C-47运输机,轰隆隆地降落在延安的土机场上。机上下来一帮美国大兵,他们是“美军观察组”,也叫“迪克西使团”,领头的是戴维巴雷特上校。这帮老美往那一站,最扎眼的,就是他们腰里挎着的家伙事儿——M1卡宾枪。这枪长得特“秀气”,枪身短短的,感觉往咱陕北老乡的羊皮袄里一揣就能藏住。但你可别小瞧它,那弹匣一插,能塞15发子弹。这是什么概念?当时咱们边区兵工厂最好的“八一式马步枪”,打一枪拉一下枪栓,弹仓里就5发子弹。这M1卡宾枪的火力持续性,直接翻了三倍,还不用手动上膛。美军观察组住进了延安中学新挖的窑洞,那在当时绝对是“豪华标间”。每天早上,美国兵就在院子里擦枪,枪油味儿混着小米粥的香气,一个劲儿往外飘。咱们的警卫战士们就蹲在墙根底下,假装抽烟、晒太阳,那眼珠子啊,就跟长了钩子似的,死死地盯着那堆乌黑锃亮的卡宾枪。有个老兵王二虎后来回忆说:“那枪托滑得,比新媳妇的嫁妆柜子都光亮,扳机那块儿还刻着洋文,跟画符一样。”光看不过瘾啊,真正让八路军“破防”的,是一次射击演示。在清凉山下的靶场,美军上尉约翰科尔林端起M1卡宾枪,对着百米外的土墙,“哒哒哒”就是一个长点射。也就是几秒钟的功夫,10发子弹全打出去了,土墙上瞬间出现一个密集的蜂窝状弹孔。围观的八路军干部和战士们,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,一片惊呼。咱们的教导旅参谋长周希汉,当时就跑过去摸那滚烫的枪管,感慨地说:“乖乖,这玩意儿要是能多来几支,咱们打鬼子的炮楼,就再也不用拿炸药包去硬填了!”科尔林上尉很得意,拍着枪托说:“这叫短行程导气活塞,卡壳比骡子放屁都少见。”这话糙理不糙。对于天天跟“万国牌”破枪打交道的八路军来说,一把性能可靠、火力凶猛的自动武器,简直就是战斗力倍增器。可羡慕归羡慕,纪律是铁打的。观察组的武器,谁都不能碰。有个叫小李的警卫员,实在手痒,趁着美军洗澡的功夫,偷偷把一支卡宾枪给拆了,想瞅瞅里面的构造。结果好巧不巧,被巴雷特上校抓个正着。这美国老头气得吹胡子瞪眼,但看着眼前这个满脸通红、手足无措的年轻士兵,又没狠下心处罚。最后还是叶剑英元帅出面,拿咱们边区自产的优质羊毛毯,跟人家“交换”,才把这事儿给了了。同年9月,观察组要去晋察冀根据地考察,耿飚将军亲自带一个骑兵连接受了护送任务。队伍走到滹沱河边,跟一股日军巡逻队迎面撞上,当场就打了起来。美军士兵的反应非常快,就地卧倒,手里的M1卡宾枪立刻组成了一道交叉火力网。那枪声比三八大盖清脆得多,一个弹匣打光,也就是三秒钟就能换上新的。子弹“嗖嗖”地飞,打得鬼子抬不起头。这场遭遇战,让美国人见识了八路军的灵活战术和顽强作风,也让我们的战士们第一次在实战中,亲眼目睹了M1卡宾枪在近距离交火中的巨大优势。到了晋察冀军区驻地阜平,观察组作为礼物,留下了七支M1卡宾枪。这七支枪,立刻成了宝贝,全都配发给了最精锐的侦察连。1945年1月的一个大雪天,侦察排长赵铁柱就带着三个兵,揣着这宝贝疙瘩,摸到了保定城外一个日军据点。他用M1卡宾枪,“砰砰砰”三枪,干净利落地干掉了哨兵,战友趁机冲进去炸开了围墙。战斗结束,赵铁柱发现枪管上的散热孔都结了冰碴子,但枪机一拉,还是顺滑无比。一把好枪,在关键时刻,就是战士的第二生命,就是胜利的钥匙。可惜,历史没有如果。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待了963天,给美国政府发了200多份报告。他们在报告里反复强调:“中共的士兵对M1卡宾枪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,这种武器非常适合他们的战术。”但因为国民党政府的层层阻挠,美国的军援物资,始终没能送到延安。1945年观察组撤离时,甚至把一些带不走的武器零件,都埋在了宝塔山下。当年在延安窑洞前求之不得的M1卡宾枪,最终还是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方式,大规模来到了咱们解放军的手里。解放战争时期,蒋介石的“凯申物流”成了运输大队长,源源不断地把美式装备“送”到了解放军这边。辽沈战役的黑土地上,淮海战役的炮火中,无数解放军战士端着缴获来的M1卡宾枪向敌人冲锋。这些曾经被国民党当成“剿共利器”的武器,最终成了埋葬他们自己的工具。到了抗美援朝。咱们的志愿军战士,在朝鲜的山地里,没少从美军手里缴获M1卡宾枪,甚至还有可以连发的M2和带红外夜视仪的M3型号。这些轻便、可靠的武器,在近距离的山地争夺战中,发挥了不小的作用。一把枪的命运,就这样和一个国家的命运,一支军队的成长,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。